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自3月中旬開始,我校依托“流動科技館”和人才服務團,充分發(fā)揮人才和科技資源優(yōu)勢,聯合商洛市科協和地方政府開展了第二十九屆“科技之春”宣傳月暨人才服務團科普下鄉(xiāng)活動。以“送科技”“送文化”“送體育”“送藝術”“做好秦嶺衛(wèi)士 放飛科學夢想”等為主題,為商州區(qū)、丹鳳縣、洛南縣、柞水縣15所鄉(xiāng)村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送去了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主題科普展演,活動受益師生達3萬余名。科技處教師楊琳被商洛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評為“商洛市優(yōu)秀人才服務團員”。

——宣講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在洛南縣永豐中學和保安中學,我?!吧搪寮t色文化資料館”教師武永耿博士圍繞“如何認識紅色文化、學習紅色文化、內化紅色文化”三個要點,為兩校師生作了精彩的紅色文化宣講,并深情回顧了洛南縣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激勵師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牢固樹立愛國愛黨信念,將革命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建設美好家鄉(xiāng)?;顒舆M一步推動了黨史學習教育與社會科學知識普及互融互促,深化了廣大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懷和學習強國理想。

——互動儀器體驗,激發(fā)科學興趣。商洛市科協為本次“科技之春”活動提供了滿載科普展品、利于現場體驗的“科普大篷車”。所到之處,涵蓋光學、力學、電學、數學、電磁等學科的“無弦琴”“聲駐波”“尖端放電”“旋轉的銀蛋”等20余件科普展品和50多塊3D科普知識展板,以其豐富生動的形式激發(fā)了廣大師生的學習體驗熱情,受到學校、師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顒又校絽^(qū)學子們興致勃勃、踴躍求知,充分體會科技力量、感受人類智慧,科學意識與科學思維都得到了有益的強化。

——趣味科技展演,提升科學素養(yǎng)。我?!傲鲃涌萍拣^”20余名成員在華陽思源實驗學校、柞水縣城區(qū)一小等5所中小學開展了“趣味實驗展演”“科技展品體驗”“航模飛行展示”三項科普進校園活動。在科普教師的精彩講解和引導下,“趣味實驗展演”和“科技展品體驗”使抽象的科學原理變得形象生動,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昂侥ow行展示”引發(fā)學生陣陣歡呼的同時也為孩子們普及了空氣動力學等科學知識,提升了他們的基礎科學素養(yǎng)。

——科普寓教于樂,點亮科技夢想。化材學院教師曹寶月博士,生物學院教師劉長命、王洋兩位博士和電信學院教師李亞文分別組隊在柞水縣、洛南縣的5所中小學、開展了寓教于樂的科普活動。其中,有富含化學知識的“科學魔術展示”,有包括《植物標本(葉脈書簽)制作》《昆蟲“琥珀”標本的制作》在內的科普知識講座,有近距離地探究科技創(chuàng)新的“兒童自救校車”設計指導……。中小學生們在大學師生的帶領下,體會科學規(guī)律的奇妙,展望未來科技的發(fā)展,點亮了心中更高更遠的科技夢想。

——舞蹈體操訓練,推廣全民健身。體育教學研究部教師張馨嬌帶領校啦啦操隊12名學生在丹鳳縣商鎮(zhèn)中學為當地師生們展示了啦啦操、健身排舞、中國風健身操舞、古典舞等操舞表演,并針對該校初中與高中生的不同特點,分別開展了不同類型的示范教學活動?;顒泳耧枬M、健康活潑,調動了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強化了他們增強體質、健康學習的自覺性,有效傳遞了全民健身理念和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

——書法美術展示,實踐以美育人。藝術學院教師余昭為洛南縣古城鎮(zhèn)中心小學、三要中學學生舉辦了書法講座和美術作品展,他從筆畫、字型、結構、神韻等方面講解了毛筆書法的基礎知識,現場示范毛筆書法的用筆技巧并捐贈了自己的書法作品。此外,他還展示并講解了我校學生優(yōu)秀素描作品30余幅?;顒右龑嗌倌暝谒囆g作品中發(fā)現美,感受美,增強了他們對毛筆書法、傳統文化、以及美術作品的藝術感知,培養(yǎng)了他們對藝術作品鑒賞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生動踐行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歌舞才藝培訓,助力學前教育。青年志愿者協會18名成員在商州區(qū)富興幼兒園舉辦才藝培訓活動,分別進入三個班級進行了以“沙錘舞”“搖籃曲”“彩色填涂——炫彩科技畫”等為主題的學前才藝教學活動。在志愿者們的引導下,兒童們欣喜地感受著音符律動和飛揚色彩,氣氛熱烈?;顒优囵B(yǎng)了學齡前兒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鍛煉了他們的肢體協調力和行動力,以陶冶藝術情操的方式助推了學前教育教學。

——影展文創(chuàng)結合,樹立環(huán)保觀念。經管學院教師李泓波帶領10名師生在高新區(qū)開展了綠色文創(chuàng)設計培訓和“秦嶺生態(tài)保護”主題影展。團隊師生為孩子們講解了綠色文創(chuàng)產品和環(huán)保設計理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互動教學?;顒悠陂g為中小學生展出了50余幅以“秦嶺的峻美瞬間”為主題的攝影作品,由此引導他們牢固樹立生態(tài)環(huán)保觀念,養(yǎng)成文明習慣、投身綠色生活,做好“秦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小衛(wèi)士”。

科技處負責人表示,今后將以“流動科技館”為基礎,充分整合學校人才服務團、省、市科技特派員以及各級科研平臺、科普基地的相關資源,創(chuàng)新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為全面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好秦嶺生態(tài)衛(wèi)士,推進“鄉(xiāng)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文/楊琳 圖/大通社攝影部 編輯/崔倩 審核/王霄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