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越來越近,全校上下也充滿了興奮和緊張的氛圍。這讓我想起了唐朝詩人宋慶馀的一首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我們的心情就像才過門的新媳婦,滿懷喜悅接受檢查的同時,不免摻雜著一些焦慮和不安,期待“舅姑”的認同和接納。
作為學校聽課評課督導組的成員之一,這幾年,我有幸參與了多次聽課評課活動。特別是去年冬季,我聽取了新進學院八名青年教師的課程,聽取了學校文科組青年教師賽講的八名同志的講課,還集中時間,聽取了中文系32名中青年教師的課程。他(她)們備課認真,講課生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毫無疑問,他(她)們反映了我校師資隊伍的水平,體現(xiàn)了教學科研的豐碩成果,可喜可賀。
成績有目共睹,我在這里就不必過多的重復。在這里,我就發(fā)現(xiàn)的教學中的不足,和帶有著普遍性的傾向性的問題,談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就大多數(shù)的講課者而言,就教學隊伍中下游的水平而言,我感覺我們教學存在兩大突出問題:一是教學觀念陳舊,二是教學方式單一落后。從感覺上說,這樣的教學不像是十三四歲的小姑娘,那樣跳跳蹦蹦、活潑可愛,也不像才結(jié)婚的少婦,青春美麗,富有朝氣,而像中年人墨守成規(guī),沒有發(fā)展、變化和追求。雖然咱們是自己人,請原諒,我把話說的有點過重了。
先說教學觀念的陳舊。現(xiàn)在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已經(jīng)過時,代之而起的是“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師,就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從以知識教學為中心的體系中走出來,變 “知識游戲“為”思維游戲“。并讓”思維游戲貫穿教學的始終。但是,我們很多同志還是沉浸在知識教學的體系中難以自拔。課堂上傳授的是“知識”,這知識從哪里來的,把文學史上的內(nèi)容,把教學參考的內(nèi)容搬到教案上,再拿到課堂上講給學生聽,學生再把這些知識記到筆記本上,抄到考試卷子上,這一個知識傳授的過程就算完成了。老師沒有對知識的思考辯析,學生沒有思考辨析,思維發(fā)展不起來,能力提升不起來,死氣沉沉的教學過程的后面輻射的是教學觀念的落后。
大學講課的講授重在講自己對這一門學問,這一個理論的發(fā)現(xiàn)、思考、思辨的體會與收獲,書本上已有的東西就不要重復去講,學生知道的也不要重復去講,而要借這個材料,把學生帶入前沿的未知的領域,探索思考,增長新的知識和新的見識。比如講“大學語文”李清照的“聲聲慢”,教參上講,文學史講。這首詞是寫“離別之愁”“亡國之恨”如果只照書本講到這個程度就沒有多少新意,而應該由一些意向和細節(jié)入手,采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展開思辨。有人說,這首詞是春天的懷人之作,有人說這首詞是秋天的寫景之作,還有的人說上半闕寫景,下半闕寫秋景,寫景還是懷人,秋天還是春天,該怎樣理解,持論的觀點依據(jù)是什么?能不能找到這種依據(jù)?自己的觀點依據(jù)是很么?“乍暖還寒”該怎樣理解,屬哪個季節(jié),反映了什么氣候特征?“梧桐更兼細雨”該怎樣理解,屬哪個季節(jié),反映了什么樣的氣候特征?“雁過也”這大雁究竟是春天從南方向北方飛的大雁還是秋天從北方飛回南方的大雁,意象寓意是什么,各有哪些不同?相信同學在討論回答這些問答的過程中,思維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都獲得了提高。
再說教學方式方法的單一陳舊。我聽的課程中,大部分老師都采用講解式。講課過程大家都可以想到,老師站在講臺上,一個人講,同學們在下面聽和記。一本教材,一枝粉筆,一塊黑板,打天下,新的課型,新的方法,探索的課程,如鳳毛麟角。不能說這樣講課不對,但人人都是這樣講,天天都是這樣講,那就缺乏新鮮感,缺乏多樣性。
“觀天地自然之文,可以悟作文結(jié)構(gòu)之法”“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轉(zhuǎn)換成蒼狗?!边@話的意思是作文的結(jié)構(gòu)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要像客觀事物那樣多種多樣多形態(tài)。講課也是這樣的道理,它也應該是多種多樣多形態(tài),比如講解課、討論課、辯論課、實驗課、訓練課、學生講課、交流課、匯報課,報告成果課、示范課、觀摩課、探索課。有些同志說了:“我也是研究生畢業(yè),西安高校的老師也不是一講到底嗎?”或者不管什么樣的方法,把學生教會就行嗎?”但我不這樣認為,講課的方法不同效果不同。陳舊的教學方法難以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創(chuàng)新的人才。
本來是一家子人,親姊熱妹的,突然卻撕破臉皮。說了這些不三不四的刻薄化,真是大不敬也。為了我們學校的評估,為了學校的發(fā)展,我也就顧不得這些了。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有說重的地方,敬請大家原諒。